少棒選手的運動傷害,其中以這三種最常見
2024 Dec 07 運動醫學
中華隊在世界12強棒球賽奪冠,緊接著台灣小將也在U12亞洲少棒錦標賽拿下隊史第8冠!棒球熱潮席捲全台,但在培養未來棒球英雄的同時,別忘了重視運動傷害的預防與治療,才能延長小小球員的運動生涯!
棒球小將常見傷害類型
國小棒球選手常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三大類:
- 急性外傷:如被球打到、扭傷等明顯的受傷情況。
- 成長問題:例如青春期發生的脛骨結節軟骨炎,導致膝蓋前端疼痛。
- 過度使用傷害:典型案例為「少棒肘」,由於反覆投球,手肘內側受傷。
運動傷害處理原則
1. 停止運動、休息 一旦受傷或出現不適,應該停止運動,防護員可以協助並進行冰敷、包紮,必要時盡早尋求專業協助。
2. 看醫生
如果出現持續疼痛、腫脹或關節活動受限等情況,應儘速帶孩子至骨科或運動醫學專科醫師進行檢查,特別是懷疑生長板受損時。
受傷後不可急於復出,應根據醫師建議逐步恢復,進行階段訓練,待體能可以應付競技狀態再回到球場,避免再次受傷。
根據不同年齡,訓練有別
投球次數限制:根據台灣世界少棒聯盟的規定,投手在一場比賽中的投球數量有明確限制,以防止手臂過度使用。
避免投變化球:研究指出,過早學習投變化球可能增加手肘受傷的風險,因此建議少棒球員避免投變化球。
適齡訓練:專家建議,4至5歲的兒童應以培養手眼協調能力為主,透過簡單的打擊和傳接球練習,循序漸進地提高技術。
而根據不同年紀的球員,建議也不相同
7-10歲
這個年齡層的兒童骨骼尚未完全發育,訓練應以培養基本運動技巧為主,避免過度專項訓練或高強度投擲動作。建議每日投球不超過50球,每週不超過3次。
10-14歲
隨著骨骼逐漸成長,可增加訓練的強度,但仍需避免連續多天投球或高強度的比賽,並重視力量與核心穩定度的訓練。
14歲
可進行更多體能訓練,但仍需避免過度使用,並學習正確的投球技術以減少關節壓力。
運動前、後有哪些事項要注意?家長、老師可以如何協助兒童避免運動傷害?
運動前
- 熱身:鼓勵孩子進行10-15分鐘的動態熱身,包括輕微跑步、拉伸和關節活動操。
- 裝備檢查:確保棒球手套、護具和鞋子大小合適,並適合運動場地的需求。
運動後
- 冷身:進行緩和運動並搭配靜態拉伸,幫助肌肉恢復彈性。
- 評估身體狀況:觀察孩子有無疼痛或不適,並適時調整訓練強度。
家長與老師的角色
- 避免過度訓練:控制每週比賽和訓練次數,建議每週應至少安排1-2天的休息日,避免過度訓練。
- 正向鼓勵:健康比成績更重要!鼓勵小選手注重身體發展,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
- 定期體檢:幫助孩子追蹤生長發育狀況,及早發現可能的隱性問題,尤其是手肘是否有傷病跡象。
媒體報導
健康醫療網 https://reurl.cc/96p4yx
FTNN新聞網 https://reurl.cc/NbR0Dm
Yahoo 新聞 https://reurl.cc/RLXz2r
理財周刊 https://reurl.cc/eGODpx
PC home 新聞 https://reurl.cc/nqODp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