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0歲以上可以做前十字韌帶重建嗎?最新研究告訴你手術效果與安全性
2025 Apr 19 運動醫學
50歲之後還能做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嗎?研究告訴你答案!
撰文/郭亮增(骨科醫師)
前十字韌帶(ACL)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,當它受傷時,不但會讓人「站不穩」、「跑不動」,更可能對日常活動或運動表現造成長期影響。尤其對於運動愛好者或職業運動員來說,ACL 重建手術幾乎是重返賽場的唯一希望。
但當病人年過五十,醫師們在是否建議手術之間,往往多了幾分猶豫。這群「中年族群」,真的是手術的理想對象嗎?我們最新的研究給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答案。
為什麼年過50歲,ACL手術會令人卻步?
傳統觀念中,50歲以上的病人接受 ACL 重建手術總是讓人存疑——畢竟這個年齡層的病人,整體活動量普遍比年輕人低一些,對運動的需求也較少。與其動刀,不如選擇保守治療,例如物理治療、配戴護具等方式,來控制症狀、減少不便。
此外,這類病人常常已有膝關節退化的問題。即使接受手術,也擔心無法達到預期的功能改善;甚至更令人擔心的是,術後可能出現併發症,像是關節僵硬、手術區域退化速度加快等。
但事情正在悄悄改變。隨著現代人越活越健康、越活越愛動,愈來愈多中年族群開始參與慢跑、登山、單車、球類運動…… 當他們因前十字韌帶損傷而無法再參與熱愛的活動,對手術的期待也就隨之升高。
和韓國醫學中心合作,發表國際研究成果
郭醫師團隊與韓國三星醫學中心合作,針對「50歲以上病人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」的臨床預後,進行了臨床研究及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。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中高齡病人手術預後的資料空白,也為臨床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研究共納入了四篇國際期刊文獻,總計分析 287 位接受 ACL 重建手術的病人,並將其分為兩組:年輕組(<50歲)共 158 位,以及年長組(≥50歲)共 129 位。研究比較了兩組病人在手術後的膝關節功能改善、穩定性變化,以及併發症的發生率。
結果發現,年長組在各項臨床指標的表現,竟與年輕組相差無幾!手術後的膝關節功能改善程度、穩定度、甚至是併發症的發生率,兩組皆無顯著差異。
關鍵結論:50歲不是手術的絕對門檻
這項研究打破了過去「年紀越大越不適合手術」的刻板印象。結論指出:對於年滿50歲、膝關節尚未嚴重退化的患者,ACL重建手術仍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項。
這項成果已於2019年發表於歐洲運動醫學領域的權威期刊《Knee Surgery,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Arthroscopy (KSSTA)》,並於2020年再次由本團隊陳宗偉醫師,發表於《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(OJSM)》,進一步鞏固了這項觀點的可信度。
臨床啟示:年紀不能單獨決定是否手術
這項研究的重要性,不只在於發現年長者手術效果不比年輕人差,更在於它提醒了我們:年紀不該是決定手術與否的唯一標準。真正該被評估的,是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、活動需求、膝關節退化程度,以及他對手術結果的期望。
對於五十歲以上,依然熱愛登山、慢跑、球類運動的你/妳,若因ACL受傷而苦於無法運動,不必急著向青春告別,也許這項手術,正是讓你找回行動自由的機會。
實際案例常見 Q&A
🔹 Q:如果已經有輕微退化,還能做手術嗎?
可以。研究顯示,只要不是嚴重關節炎(如X光明顯退化、持續腫脹僵硬),輕度退化並不會顯著影響手術效果。
🔹 Q:手術風險會不會比年輕人高?
不會。本研究發現,年長組的術後併發症比例與年輕人組相近,沒有增加風險。
🔹 Q:手術恢復期是不是會比較久?
恢復期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體能狀況、術後復健配合度等,並非單純由年齡決定。事實上,許多中年患者復健表現比年輕人還積極,反而恢復得更好。
最後的提醒:術前評估是關鍵
儘管研究成果令人振奮,但醫師仍需針對個別病人進行評估。除了檢查膝關節本身的結構狀態外,也要考量整體健康、生活型態與運動需求,才能制定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。
運動,是一輩子的事。只要你仍想要自在奔跑、自在生活,年齡從來不該是夢想的絆腳石。
參考文獻:
- Kim DK, Park G, Kuo LT, Park WH.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. 2019;27:230-238. PubMed
- Tan CW & Kuo LT et al. Orthop J Sports Med. 2020;8:2325967120915698. PubMed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給家中正在為膝蓋傷勢煩惱的爸爸媽媽,或是自己正面臨手術選擇的朋友。知識,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。
如需轉載或合作報導,請來信聯繫。